乃将李显幽于别所,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,流韦玄贞于钦州。
嗣圣元年二月七日,武后既废中宗李显,乃立雍州牧豫王李旦为帝,是为唐睿宗;复册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,改年号为文明元年。
睿宗乃高宗第八子,亦是武后所生。
所谓知母莫过子,睿宗深知母亲禀性,亦知兄长被废原因,于是自即位大典过后,便请居于别殿,不参预政事,将朝政皆都取决于太后。
武则天大喜,于是册立睿宗李旦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为皇太子;始封殷王,领冀州大都督,单于大都护;又徙冀王,迁右金吾卫大将军,洛州牧。
文明元年二月十日,有飞骑兵士十余人于坊曲饮酒。
酒兴正酣之时,忽座中有一将大声言道:早知随程条挺将军入宫,罢废皇上并无勋赏,不如复去事奉庐陵王。
有座中同仁将此语记在心中,中间离席,急入宫中告密。
则酒席未散,在座十余人皆都被捕,被囚于羽林狱。酒后狂言者处以斩首,其他人知反不告,判处绞死,首告者授以五品官职。
朝野诸臣见此,告密之风自此兴起。
庚申日,武则天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,并亲笔寄书:昔汉以关中之事委付萧何,今将关中尽托刘公,亦犹是矣。
刘仁轨上疏辞以衰老不堪居守,因陈吕后祸败之事,以申规戒。
太后使秘书监武承嗣赍玺书至长安,慰谕之曰:今以皇帝谅闇不言,眇身且代亲政;远劳劝戒,复辞衰疾。又云吕氏见嗤于后代,禄、产贻祸于汉朝,引喻良深,愧慰交集。公忠贞之操,终始不渝,劲直之风,古今罕比。初闻此语,能不罔然;静而思之,是为龟镜。况公先朝旧德,遐迩具瞻,愿以匡救为怀,无以暮年致请。
刘仁轨不敢强辞,只得拜受玺印就职。
武承嗣字奉先,乃武元爽之子,太后武则天之侄。
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,为巩固自己权势,开始重用武氏亲属。贺兰敏之死后,武承嗣便从岭南被召回京,授职尚书奉御,不久提拔为秘书监,承袭祖父武士彟周国公爵位。武承嗣还至东都,又被封为礼部尚书、太常卿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
辛酉日,武则天更命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,检校故太子李贤府宅,以备外虞,其实暗命使杀太子贤。
字幕:丘神勣,东都洛阳人,后迁徙郿县,唐初名臣丘行恭之子。
丘神勣因奉太后武则天密令,遂至巴州,逼令章怀太子李贤自杀。事发之后,武则天故作悲怒,因此归罪于丘神勣保护章怀太子不力,将其贬任叠州刺史。
其后未久,丘神勣回京,复任左金吾卫将军之职,深受武则天宠信。曾奉命与周兴、来俊臣审讯制狱中监禁犯人,因刑讯手段严苛酷烈,三人都被朝野臣民称作酷吏。
甲子日,太后升御武成殿,皇帝李旦率王公以下重臣,为太后上尊号为“则天大圣太后”。太后大喜,自此便以“则天”为号。
丁卯日,则天大圣太后临轩,遣侄儿礼部尚书武承嗣册嗣皇帝。其后未久,以太常卿、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;中书侍郎、检校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。三月丁亥,徙杞王李上金为毕王,鄱阳王李素节为葛王。
又为章怀太子举哀于显福门,追封李贤为雍王。
夏四月,梁州都督滕王李元婴薨逝,终年五十七岁。四月癸酉,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;五日之后,又迁于均州故濮王宅。
秋七月戊午日,有使者自岭南飞报长安,说广州都督路元睿为昆仑胡客所杀。
镜头闪回,补叙广州血案。
路元睿身为广州都督,但生性暗懦,以至部下僚属恣肆骄横,每有商舶至港,则对海外来商侵渔勒索不已。
商胡不堪广州都督府中群僚盘剥压榨,便有人具状告至都督府衙门。
路元睿非但不究部属违法犯纪之事,反而当场索枷,命将靠状人系枷入狱治罪。于是群胡怨怒,叫苦连天。
时有昆仑胡客路过广州,闻知此事,乃于晴天白日,袖剑直登听事堂上,飞剑斩下路元睿首级,复杀其左右僚属十余人,皆是素日为恶最著者,下堂扬长而去。
当时堂上排列一众衙将,并无一个敢于近其身者。
及至参将召集府兵来拿,昆仑客早已登舟入海,追之不及。
闪回结束。文明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夜,哈雷彗星出现于西方,长二丈余,四十余日而灭。其后继发温州大水,流溺四千余家;括州亦发大水,漂流二千余家,屋宅及家财皆都没于水中,老幼死于水者无算。
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见天象变异,复闻唐高宗驾崩,武则天称制,以为唐朝当灭,遂引大军,入寇朔州。
九月甲寅,因天象示变,则天圣后诏命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光宅元年。
遭遇水灾之家闻此,皆都怒道:光宅光宅,是讥讽我等遭水,家宅败光也。
武则天既改年号,又命改旗帜,不再分四方五行,奇门八卦,而是皆都改作金色,以从土德,谓能克制水患。八品以下旧服青者,更换为服碧。
又改东都为神都,宫名太初。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,左、右仆射为左、右相,六曹为天地、四时六官;门下省改称鸾台,中书省改为凤阁,侍中改为纳言,中书令改为内史;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,增置右肃政台。其余省、寺、监、率之名,悉以同义之类改之。
复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,使带兵北征,以备突厥。
武承嗣请太后追赠其祖为王,并立武氏七庙,则天太后将欲从之。
中书令裴炎进谏:太后母临天下,当示至公,不可私于所亲。独不见吕氏之败乎!
武则天闻言不悦:吕后以权委其家族生者,故及于败。今吾追尊亡者,又何伤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