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少年文学>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解3 > 第四十九讲(第3页)

第四十九讲(第3页)

犹邀空华,结为空果,

云何诘其相陵灭义?

观性元真,唯妙觉明。

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,

云何复问不相容者?

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生命当中有两个内涵:一个是相状,一个是心性。我们对这个相状——我们由业力会变现很多的五阴的身心世界——这个相状怎么去观察呢?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一种假相而已。这个假相你不能够指出它的一个真实的实体。就好像说,有一个人眼睛有毛病,看到了虚空的花。他眼睛有毛病他才看到虚空的花,而别人,一个健康的人,他没看到虚空花。你不能够说,欸,虚空明明有花嘛!另外一个某乙说,虚空根本就没有花!

但某甲说,有啊,我就看到虚空有花啊。那我问诸位,虚空到底有没有花?答案就是:各人循业现嘛!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有花,你没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没有花。所以,当一个有毛病的人看到虚空有花的时候,这个虚空的花本来就是虚妄的。你又要期待虚空的花结成一种虚空之果,那当然是颠倒的。

所以说,你知道七大之相是虚妄的,你为什么还要再问说,它会互相地侵夺陵灭呢?其实七大是不会互相侵夺的。我们过去讲过很多次了,水大里面一定有火大。水大如果没有火大,如果水大是只有水大,你烧开水,你烧一辈子它都不会烧滚,不可能。它没有火大的话,你就烧不滚,我们就没有滚烫的热水可以喝。“陵灭”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执着产生的,那只是一种相状。也就是说,其实相状只是因缘业力的一种假相,当处出生、随处灭尽的。它既然没有实体,也就不能够加以比较。

“观性元真”,回光返照我们众生本具的这个现前明了的心性,却是真实不虚的。“真实不虚”是什么意思?它不能有变化!你看我们前生跟今生的相状变得很厉害,你看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。你看色法改变,你前生的感受也不是这个感受,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,这个色受想行识都不一样了。但是我的前生跟我的今生有什么东西没有改变呢?你的心性没有改变!你前生的心性还是现在这个心性;你无量劫来走到这个分上,你的心性还是这么一个心性;你成佛了,还是这个心性。所以这个叫真实的,真实的东西是不能变化的,它是一个圆觉光明的心性。这个圆觉光明的心性,它本身没有水火的相状,所以当然就没有彼此不兼容的问题了。

为什么说“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”?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。

有时候我们会想,我们看到平常很多事情真的是有障碍,但是为什么佛陀、菩萨看事情都没有障碍呢?问题出在哪里呢?到底是谁对谁错呢?这里的“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”,就是角度的问题。你看事情的时候,如果是一种心外求法,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,我保证你障碍重重,因为你被业力牵着走嘛;如果你把这个心收回来,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,法法消归自性,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,我保证你没有障碍。这个障碍,就是说你站在“相”的角度来看事情,障碍重重。我们前面说,你一念的向外攀缘,启动了痛苦的根本,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;你看事情的时候你回光返照,安住现前一念心性,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你看事情是如梦如幻的,完全没有障碍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我们讲《庄子》的一个小故事来作一个譬喻。他说,有一天,白云往东边飞,飞了很远很远以后,到了东方一个大树的地方,看到一个白苍苍满面慈祥的老人家绕着大树,非常快乐,又走又跳,双手又拍。白云就想,这个老人家怎么这么高兴呢?不就是绕着一棵树吗,为什么这么高兴呢?白云就停下来,问老人家说:老人家,您为什么这么高兴啊?这老人家就停下来,看了一下白云说,难道你有心事吗?白云说,我的责任很大的,你都不知道。它说,你看啊,我的责任是要让整个天地风调雨顺,让大家在雨水的滋润当中,得到万物的滋长。芸芸众生因为风调雨顺,能够丰收,才能够把饭吃饱。但是有时候我不能满意的。你看,有时候乌云经常来障碍我,弄得天上的气不清;有时候地气又郁结,弄得上下之气也不能交流。我的工作是障碍重重,弄得风不调雨不顺,我怎么会快乐得起来呢?白云又问这个老人:那你说我要怎么快乐呢?

老人就说,吾弗知也,吾弗知也。这个我不知道,我不能回答你啊。他又走他的。白云没办法,就飘走了。

三年后,它还是没得到答案。但是它想,这个老人家会快乐,事出必有因,它又往东边飘过来。这个时候它很虔诚,停下来,很恭敬、很虔诚地正式问老人家说,你一定要告诉我你快乐的原因。这个老人家就被它感动,说,好,那我告诉你。你要快乐啊,你要记住两个字,就是“心养”。这个“心养”的意思就是说,你用内心去长养一种清净的道。当然,以道家来说用自然之道,什么事情顺其自然。佛法是认为,你要能够以如来藏妙真如性的空假中三种道来长养你的内心。也就是说,你一个人要快乐,你的心却老是去住在外境,你不可能快乐。

你看富楼那尊者的疑问,你就知道小乘人是法执很重,所以看到事情都是障碍的。那么为什么佛菩萨看到事情都是一为无量、无量为一呢?因为他的心没有住在相上,他用这种清净的道,二空真如之道来长养内心。

那你说世间上到底有没有障碍呢?答案很简单,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嘛。你要心外求法,你一定有障碍;你法法消归内心,就变成没有障碍了。就是这样子。这个是角度的问题。所以,“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”,相状是虚妄的,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。虚空的空花会障碍谁呢?因为你执着它为实有,所以它才产生障碍。

壬二、重明理性分三:癸一、明不变随缘用;癸二、明随缘不变体;癸三、结责迷情

其实到这个地方,已经把富楼那尊者的障碍点回答了,但是佛陀又把它挥出来,“重明理性”。

我们看壬二,“重明理性”,再一次地明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的道理。

这个地方有三段:第一个,明不变随缘用;第二个,明随缘不变体;第三个,结责迷情。到这个地方佛陀就正式地讲到这一科的重点,所谓的“三谛理”的重点。

癸一、明不变随缘用

【图三】

看第一段,明不变随缘用。这个地方有两段:第一段讲到众生的杂染缘起,第二段讲到诸佛的清净缘起。

富楼那!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,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,周遍法界,是故于中,风动空澄,日明云暗。众生迷闷,背觉合尘,故尘劳,有世间相。

从现实的角度,我们的确是障碍重重。你看,我们内在的烦恼经常干扰我们,业力也障碍我们;外在的果报相也种种不如意,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。佛陀有种种的自在,而我们种种的障碍。那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?同样一个心性——这个地方就讲到,作用不同,缘起不同。

我们看,众生把这个心性错用了。佛陀说:“富楼那!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。”这个“汝”当然指的是富楼那尊者,但是古德说,其实包括整个九法界众生。“以色空”,这个色空就是我们在一念的心性当中产生了一念的无明妄动,所谓的想要向外攀缘的一个心。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了所谓的三细。三细,简单地讲就是产生能所的对立,所以产生了种种七大的相状出来。可以说是迷真起妄,一念的迷情产生了色空,产生了种种的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界乃至于七大的相状。

“相倾相夺”,前面是讲到迷真起妄,这个地方讲执妄为真。前面还是阿赖耶识的依他起,这个“相倾相夺”变成遍计执了。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相状又产生个人的爱取,产生很多的爱憎取舍。爱憎取舍以后,就使令有些东西我们产生喜欢,有些东西产生排斥。“相倾”就是彼此间你非常欢喜它,喜欢追求它;“相夺”表示你心中的厌恶。

在一念心性当中,我们内心产生了两种状态:第一个,一念迷情的妄动而产生一个相状;第二个,我们对这个相状又产生了爱憎取舍。这个时候,我们的内心随顺这样两种的活动,就产生了变化了。

“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”,身为一个一念心性的清净本体,因为我们的无明妄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爱憎取舍,就产生了各人不同的七大的相状,周遍于整个各自的法界。

“是故于中,风动空澄,日明云暗。”我们循着各人的烦恼业力的因缘,就看到了风是动的,虚空是澄清的,太阳是光明的,乌云是黑暗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看到风会动、虚空是澄清、太阳是光明、乌云是黑暗,是我们心中产生了妄动。

也就是,我们众生一念无明的妄动跟心中的爱取的这一念迷闷心,可以说是“背觉合尘”。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清净的觉性,没有把觉性的功德开出来,反而是追求外在的尘境,结果产生了尘劳烦恼,产生了障碍的三界六道的世间的果报。这个障碍是这样来的,是因为我们向外攀缘,所以产生了障碍。但是,这个障碍是虚妄的。换句话说,你一念回光返照,这个障碍又消失掉。所以,你不能说障碍有,但是你也不能说障碍没有。

说“梦里明明有六趣”,我做梦的时候真的是有这种人事出现,但我醒来以后没有。那你说这个梦境是有还是没有?那你就自己要去参透看看。你说它有也不对,你说它没有也不对,那就是一个因缘和合假相。

喜欢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请大家收藏:dududu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