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再看,雪耳不仅没死,竟还长大一圈。
樱宝很高兴。
眼看就有雪耳种菌啦,之后她要弄点进洞府养着。
一晃二十多天过去。
姜三郎家竹棚里的金耳终于可以采收。
那两棵桑树段上的雪耳也长成,晶莹一片,比金耳还漂亮,不过雪耳有些松松散散,不大成型,没有金耳齐整。
他与春娘洗净手,用新买回来的小薄刀小心收割。
再将金耳的根蒂全部剜去,小心放在镂空竹屉上,一部分搁在日头下暴晒,另一部分用窑炉烘烤。
雪耳也被割下,零零散散放在竹屉上,跟一部分金耳一起推进烘干炉。
这几日的天气格外晴朗,只五天时间,一百多朵金耳就已经晒的很干。
姜三郎拿起一朵看了看,又与自己烘的比了比,说:“还是炉子烘的金耳更干,但颜色没有日头晒的好。”
春娘觉得烘干的品相更好,就是太费事,也很累人。
因为一整晚都得有人守着窑炉,随时添柴撤火,保持炉子温度不高不低。这几天,丈夫都熬瘦一圈。
:进县城
四月孟夏,槐花飘香。
李郎中正在药铺教孙子辨药,忽见姜三郎背着一只背篓走进来。
姜三郎朝李郎中一揖,“李老伯,我又烘了一些金耳,您看看能收不?”
李郎中闻言顿时来了精神,捋着胡须道:“拿来看看。”
姜三郎将背篓放在柜面上,揭开上头麻布。
背篓里黄灿灿一片,拳头大小的金耳如同一个个黄色绣球,十分抢眼。
李郎中惊讶,抬眸问姜三郎:“三郎从哪里寻这么多金耳。”
姜三郎挠挠头,不好意思道:“不是寻的,是自家种的。”
“怪不得。”李郎中更惊讶了,“难怪个个都差不多大小,颜色也这般纯正。”
他拿起一只捏了捏,很干,再用劲,金耳发出咔咔声,仿佛下一刻就碎掉。
“三郎这是下了不少功夫啊。”李郎中笑道:“制的不错,若好好保存,可一年不坏。”
又伸头看看背篓里的金耳,喃喃自语:“得找个东西密封起来才行。”
扭头吩咐小孙子,让他去拿两个笆斗过来装金耳。
这玩意不能重压,以防碎掉。
小孙子一溜烟跑去后堂。
李郎中取出戥子,开始秤金耳。
“一共三斤整。”李郎中道:“按十贯一斤算,应付给你三十贯钱。三郎是要铜钱还是银锭?”
姜三郎虽已知道今日带来的金耳能卖多少钱,再次确认,还是感觉脑袋晕乎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