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最近很忙,既要处理朝政,关注武考的情况,还要留意“仙稻”的生长状态,以及福建的战事进展。
虽然忙得不可开交,但康熙的心情很好。
首先是朝廷里吏治清明。
去年他处理了一批乡绅土棍,将几个收受贿赂的贪官革职,犯法的郡王也撸了爵位。这一招杀鸡儆猴,效果极好。许是时间过得不久的原因,底下人不敢忘,如今都十分守规矩,没人敢犯事儿。
或许有,但应该不严重,尚在能容忍的地步。水至清则无鱼,这个道理他明白,只要做得不太过分,他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若太苛刻,他担心下面人会反抗,再生出事端。
其次是武考,这一次让他选出了几个功夫超群的人。
他要好好培养他们,一部分送去军营里栽培,毕竟三藩之战损失了不少老将,导致军营里青黄不接。一部人留在宫中,担当皇子的武谙达和皇城守领。
仙稻的生长亦是十分顺利。
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,仙稻培育出来的秧苗,比寻常品种生长的速度更快,茎叶也更粗壮。眼下是六月中,普通秧苗还是青苗的模样,而这仙稻已经开始扬花,准备出穗儿了。
真好啊。
至于福建的情况,那就更好了。
先前贵妃出的那个主意,让台湾岛民到福建落户,用郑军的兵士兑换粮油。他和大臣们商讨后,作了部
分更改,便开始采用。
圣旨发出去,一个月后,施琅和姚启圣就来了反馈,说见效极快。
一开始岛民都不相信,以为是哄骗他们的,最后有一个土匪寨子被郑氏逼得走投无路,里面几个土匪决定赌一把,绑了十来个郑兵,暗自划船到福建。
他们上岸后,竟真的领到了粮食和布匹,很是欢喜,很快重新回岛,带着自己的至亲和好友到福建落户安家。
有他们的例子在,岛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抗拒,全盘否定,渐渐有人跟着上岸。
他们上岸,想要物资,需要用郑军将士来换,于是上岸的岛民越多,郑军损失的人就越多。
郑氏人心惶惶,对岛民越发防范、憎恨;而岛民们看待他们,是大肥鱼,是拿去换粮食的工具,势在必得。
施琅见郑军恐慌,找准有利时机,带着水师进攻。作战十分顺利,胜多负少。
这种情况下,本该一鼓作气,将澎湖列岛和台湾一举拿下的,不过时机不合适啊,六七月正是台风频发的时候,船只出海容易触礁沉没,只能暂且缓一缓。
康熙笑着批完了施琅的战报,将它收在一边,摇着折扇走出澹宁居。
**
午间日头毒辣,风里头都带着热气,康熙一个人走了几步,觉得无趣,便踏上船,跟船夫吩咐:“去观澜榭,从稻田那条水道划。”
六月里,玉蜀黍已经结果了,坐在船上能看见大片成熟的庄稼,这让康熙心
里很满意。
“皇上,观澜榭到了。”
“嗯。”
康熙掀起袍子,轻轻一跃,上了岸。
看着往后退开的小船,康熙露出一抹笑意,有时候他也觉得国事冗杂沉闷,想要寄情于山水。
奈何……
罢了,他还是等孩子们成长起来吧,替他分忧解劳,到时他能轻便不少,多一些闲暇时光。
进了观澜榭,里头很是安静。
他便去侧殿,孩子们正在午睡,却不见蓁蓁的影子,沉思片刻,往书房走去。
到了书房,果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人儿,她面前正摆着一本书,看得很是专注。
“这又是在看什么书,这般入神,连朕来了也不曾察觉。”
康熙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满,伸手将那书夺了,先看了封皮,嗯?竟然没有封皮,看不到书名。再看内容,嗯?居然不是话本子,而是……
看清里头的内容,康熙一改漫不经心的神色,眼神逐渐变得慎重。
这书居然讲的是如何改变土壤的肥力,如何让庄稼增产。这可不是他现在最想了解的东西吗?
蓁蓁瞧着康熙这如饥似渴的模样,悄悄勾起了唇角。
她猜得没错,皇上果然对这种内容感兴趣,不仅不排斥,反而想要知道得更多呢。
康熙常年看奏折,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极快,不到半个时辰就把手上的小册子看完了。
“剩余的呢?”
很明显,他看的这本不是完整的,肯定还有下册。
蓁蓁一脸无辜的摇头,“这
书是臣妾无意中翻出来的,就只有这个残本,没有下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