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少年文学>永远的彼得潘是什么意思 > 第42章(第1页)

第42章(第1页)

明海迷乱的瞪视徒儿半晌。

终于安心的闭上眼。

他已经进入了弥留状态,幻想和真实在他身边交缠不休……

“卡……”一声门响,明海转过头去看,披着海青的高大僧人站在门口,光芒从他后来照过来。

他终于来了。明海突然觉得自己轻盈了起来,久不能动的手可以举起来了,他向他招手,要他进来。

色空开始微笑,举脚迈进了门槛……

弟子把被子轻轻盖上明海的头,眼中流下泪来。

转头看向门口,师傅临死前一直盯着的地方,空空如也。弟子弯身退了出去。

屋檐外依然天黑着,离新年的第一声鸡鸣还有好一段时间。

(完)

后记:写文真的太辛苦了,一定要写个后记做为纪念,笑,向那些能动辄就写上几十万字的人致敬,汗……

最初的灵感来自一首名叫《兄弟》的歌,应该有很多人听过,非常暧昧的歌词哦……,笑,当时就起了要写结拜兄弟的念头。故事里该有生死,有轮回,有前生,有来世,当然还要有那种暧昧的情感……

好象还是没写出最初的那种向往,写的时候想的太杂。不过真的努力过了,笑……

写文这个东西,作者动手的时候心理一定要有个谱,至少知道你想写的方向和侧重面,要不成为太监文的可能性就太大了。可能别人不同,但我真的是这样。所以最初写了几千字就停了,写不下去,自己也不知道该写什么。

到了一个多月前,突然想到了后面的发展。终于开始修改重写。

然后就是每天上班时间对着电脑码字。这不是好方式,不够安静,思想无法持续太久,然而却是我目前唯一能写出东西的方式,悲哀……

幸好到了后面,想得比较成熟了,故事自己就能从指尖流出来,笑,不需要再强行驾御,才轻松了些。文章的名字也改了,《兄弟》这个名字被用的太多,所以更喜欢现在这个,有点神秘的味道。

写的时候尽力想让这个故事有点特别的地方,不晓得做到没有,无论怎样,向每一个认真看过的人表示感谢

2004-3-19

《少年彼得潘》

少年彼得潘

文didida整理tea

前言

这该是发生在七、八年前的故事,也就是九十年代初中期,不过故事中仍有许多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东西……这毕竟只是小说啊,请忽略好了bb

(1)

阿开十岁的时候父母大吵了一架,母亲甚至写好了离婚申请,最后却还是没离成。阿开事后追问原因,母亲说,孩子,我是为了你啊,如果真的离了婚,我和你爸又再婚,你就没人疼了。

阿开后来在报纸上看到,美国父母一旦感情不合,通常都会为了孩子而离婚,中国父母在同种情况下则尽量选择继续凑合,理由同样也是为了孩子着想,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考及习惯有关。阿开看完后就把那张报纸扔掉了。

如今已经是八年之后,父母的感情并未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任何的好转。

一个碗打破了,即使修补,痕迹依然会存在,何况现在修碗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种行业,阿开曾在电视上看到过,电视屏幕中那碗是完整无缺了,可丑陋的摔痕非常醒目,提醒你它被破坏过,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。

父母一个是经常不回家,一个则整天围着儿子打转,阿开倒并没觉得因此自己就和旁人有什么区别了,父母都爱他,只是他们不相爱了而已。

他整体而言还算是个幸福的孩子。

有时候,看到饭桌旁一左一右的两人打算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,阿开也会想到小时候,妈妈坐在床头,动情的讲当年的父亲是如何背着患病的妻子去看电影,如何买了只烤鸡自己舍不得吃,一定全部让给娇妻独享之类的事情……“那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要分配,鸡是很难买到的,……”这么叙说着的妈妈是多么的年轻漂亮啊。

阿开今年进高三,成绩不算特别好,父母就有些着急。

父亲本身是极少见的六十年代本科生,母亲一生未能踏入大学校门,并引以为恨,自小给儿子灌输的思想就是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。这样的家庭环境下,阿开早以为人生只有读大学一途可行。然而大学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憧憬,跟他抢过这条独木桥的人实在太多。

在爱子的大学之梦汲汲可危的情况下,夫妻两破天荒的在近十年来第一次并膝座谈,并达成共识,本年内一切以儿子的前途为中心。于是父亲跑书店买参考书,到药店买补品,母亲嘘寒问暖,打点住食,人一旦有了共同目标,就会有些共患难的意思,两人间的气氛渐渐也不那么僵了。阿开见了,就觉得总吊起的那口气终于松了些,学习也上心了些。

高三住宿的话是要早晚自习的,阿开是走读,为了不让孩子落在其他人之后,父母为他找了个速成补习班,离学校不远,下了课就到那里去继续再教育。

大多数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,人生十数年的学生生涯中,以高三的辛苦为最,非但没有周末,没有假期,用功些的每天要熬夜到半夜才能睡,每天到学校,孩子们交流的往往是昨天夜读到几点,一旦发觉别人比自己睡的晚,就难免惴惴不安,似乎在那几个小时中,自己又比别人少看了几十页书,偏偏考试说不定就要考那没看的几十页。压力之大,非身处其中难以体会。

事情的开始就在阿开某夜下补习班的时候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